当前位置:首页 > 文化 > 正文

不翼而飞:成语的隐秘世界与“畾”字的神秘面纱

  • 文化
  • 2025-08-31 22:33:51
  • 2354
摘要: 一、成语“不翼而飞”的隐秘世界成语“不翼而飞”源自《庄子·逍遥游》:“鹏之徙于南冥也,水击三千里,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,去以六月息者也。野马也,尘埃也,生物之以息相吹也。天之苍苍,其正色邪?其远而无所至极邪?其视下也,亦若是则已矣。且夫水之积也不厚,则其负...

一、成语“不翼而飞”的隐秘世界

成语“不翼而飞”源自《庄子·逍遥游》:“鹏之徙于南冥也,水击三千里,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,去以六月息者也。野马也,尘埃也,生物之以息相吹也。天之苍苍,其正色邪?其远而无所至极邪?其视下也,亦若是则已矣。且夫水之积也不厚,则其负大舟也无力。覆杯水于坳堂之上,则芥为之舟,置杯焉则胶,水浅而舟大也。风之积也不厚,则其负大翼也无力。故九万里,则风斯在下矣,而后乃今培风;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,而后乃今将图南。”这段文字描述了大鹏鸟凭借强大的气流扶摇直上九万里,而“不翼而飞”正是从这里衍生出的一个成语。

“不翼而飞”原意是指大鹏鸟凭借强大的气流扶摇直上九万里,而“不翼而飞”正是从这里衍生出的一个成语。后来比喻东西突然丢失或事情突然发生,没有明显的痕迹或原因。这个成语不仅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,还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思考。它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,更是一种文化现象,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。

二、“畾”字的神秘面纱

“畾”字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很少使用,但在古代文献中却有着重要的地位。它最早出现在《说文解字》中,意为“田中之土”,是一个象形字。在古代,人们将土地分为田地和畾地,田地用于耕种,而畾地则用于休耕和恢复土壤肥力。因此,“畾”字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,更是一种农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
在古代文献中,“畾”字还经常与“田”字一起出现,如《诗经·周南·芣苢》:“采采芣苢,薄言采之。采采芣苢,薄言有之。采采芣苢,薄言掇之。采采芣苢,薄言捋之。采采芣苢,薄言袺之。采采芣苢,薄言襭之。”这首诗描述了妇女们在田间采摘芣苢的情景,其中“薄言有之”中的“有”字即为“畾”的古字。此外,在《诗经·小雅·甫田》中也有“畾畾黍稷”的记载,这里的“畾畾”形容的是黍稷生长茂盛的样子。

不翼而飞:成语的隐秘世界与“畾”字的神秘面纱

三、浪淘沙刘禹锡其二古诗赏析

不翼而飞:成语的隐秘世界与“畾”字的神秘面纱

浪淘沙·其二

唐·刘禹锡

不翼而飞:成语的隐秘世界与“畾”字的神秘面纱

九曲黄河万里沙,

浪淘风簸自天涯。

如今直上银河去,

不翼而飞:成语的隐秘世界与“畾”字的神秘面纱

不翼而飞:成语的隐秘世界与“畾”字的神秘面纱

同到牵牛织女家。

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《浪淘沙》组诗中的第二首。诗中描绘了黄河的壮丽景象,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。首句“九曲黄河万里沙”描绘了黄河蜿蜒曲折、奔腾不息的壮丽景象。次句“浪淘风簸自天涯”进一步描绘了黄河的波涛汹涌、风浪翻滚的壮观景象。第三句“如今直上银河去”则表达了诗人对黄河的赞美之情,仿佛要乘着黄河的波涛直上银河。最后一句“同到牵牛织女家”则表达了诗人对黄河的赞美之情,仿佛要乘着黄河的波涛直上银河。

四、成语与古诗的关联

不翼而飞:成语的隐秘世界与“畾”字的神秘面纱

成语“不翼而飞”与古诗《浪淘沙·其二》之间存在着一种微妙的联系。在古代,人们常常将自然现象与人文现象联系在一起,认为自然现象是人文现象的反映。因此,“不翼而飞”这个成语可以被看作是对自然现象的一种隐喻,它不仅描述了东西突然丢失或事情突然发生的现象,还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思考。而《浪淘沙·其二》则通过对黄河壮丽景象的描绘,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。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隐喻关系,都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思考。

不翼而飞:成语的隐秘世界与“畾”字的神秘面纱

五、结语

综上所述,“不翼而飞”与“畾”字以及《浪淘沙·其二》之间存在着一种微妙的联系。它们不仅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思考,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。通过研究这些成语和古诗,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,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。

不翼而飞:成语的隐秘世界与“畾”字的神秘面纱